18年5月至19年5月,跟着老板做社交电商,现在回顾,感觉当时一点优势都没有,失败是必然的。
一、起步阶段的工作方向不对
可能是互联网呆久了,先想到的是技术层面,首先开工的是研发一个电商系统,产品、研发、测试人员赶紧到位,快速上线系统。
但其实应该先验证我们想象的模式是否能通,我们是否有足够资源去搞定。按当时的模式,即使没系统,通过微信等工具是可以先行验证的,但我们没这么干,先上线的系统,上线后发现商品、运营等问题多多。
二、商品资源不足
电商系统上线了,需要商品,但彼时我们没有专业的招商人员负责商品,靠着领导个人关系,对接了一些商品,总的来说,商品丰富度不足,针对性不强,性价比不高。
后来招聘了专业的招商团队,商品才好转。但感觉策略上不太对,当时商品求多,其实应该求精,打造爆款,平台刚开始,用户量少,没什么长尾效应,用爆款策略更合适。
三、小B资源不足
社交电商,当时的模式是自购省钱、分享挣钱,就是平台提供商品,拥有分销能力的用户(某种意义上的KOL)成为小B,通过微信群或朋友圈转发商品链接,如果有用户购买,小B可获得相应佣金。
模式很简单,但要找到合适的小B却难,特别是第一批小B,属于核心用户,必须要找对。而我们没什么好办法,通过地推找了一批,活跃度很低。
如果像第一点说的那样,我们优先验证模式,发现小B如此难搞后,不知道会不会放弃这个项目。
四、产品思路问题
整个产品的模式是2B2C,我们平台针对小B,小B再针对C端,从这个意义讲,平台的功能应该更多地针对小B开发,不直接面向C端,但当时更多的功能却直接面向C端,平台把小B需要做的事给做了,感觉成了直接2C平台了。
因为这事,有过争论,一个理由是,现在的小B无能力聚集用户,我们平台需要帮他们聚集,要不然这些小B不会留在平台。但仔细想想,聚集不了用户的小B,对平台也无作用,让他们流失好了。但当时又有业绩考核,不忍轻易放弃,真是一步错,导致后面瞻前顾后,步步错。
五、外方压力问题
毕竟融的钱,要给投资人个交代,且第一笔钱会很快花完,需要业绩支持融第二笔钱。这个的影响就是没法较易放弃,没法抓大放小,蚊子腿也是肉,所有都要,导致方向不够清晰,重点工作不够明确。
六、小结
社交电商这模式,我个人认为,类似于电影电视,商品是剧本,运营是导演,小B是演员,产品是各种场景道具。
首先剧本得好,一个烂故事,其它方面整再好,也不会受欢迎,这就需要招商团队在商品上花大功夫,不在多在精。
导演要能力强,能给出好剧本建议,挑中好演员,策划出好场景道具。我一直认为电商行业,运营太太太重要了,绝对是核心,但我们的运营并不怎么强。
演员要演好,一个好剧本,如果演员不入戏,观众看着就尴尬。可惜我们能找到的小B多是差演员,无法承担主角的任务,导致业绩不佳。
至于场景道具是影响是最小的,想想多年前TVB武侠剧,场景道具看着就假,但不影响拍出如此多的经典。自己做产品的,把产品作用贬这么低,好像不太合适,但确是真实想法,电商行业,同等条件,我从不认为产品用处比其它几个大。
总之,我们除了社交电商这模式在当时比较火,符合潮流趋势,在其它方面都没有优势,失败在所难免。未来类似情况一定要先试水,把所有弱点提前暴露出来,如果无法改进及早放弃。
我是产品经“闹不懂”,每天写点互联网和纯电动汽车,欢迎评论交流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39976951/article/details/115341285?ops_request_misc=%257B%2522request%255Fid%2522%253A%2522167034408116782425110092%2522%252C%2522scm%2522%253A%252220140713.130102334.pc%255Fblog.%2522%257D&request_id=167034408116782425110092&biz_id=0&utm_medium=distribute.pc_search_result.none-task-blog-2~blog~first_rank_ecpm_v1~times_rank-22-115341285-null-null.nonecase&utm_term=%E5%88%86%E9%94%80%E7%A4%BE%E4%BA%A4%E7%94%B5%E5%95%86%E7%B3%BB%E7%BB%9F
暂无评论内容